《高祖本紀》讀后感3篇

《高祖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中。該文記述了漢高祖劉邦從布衣到皇帝的傳奇一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高祖本紀》讀后感(一)

都說劉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那么他是憑借著什么來率領(lǐng)一班豪杰推翻暴秦,打敗大英雄項羽并建立大漢帝國的呢?

司馬遷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劉邦做皇帝的根據(jù)。首先是君命天授。二是善于用人。三是撫百姓。

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弊屓擞信晤^,所以能夠調(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權(quán)和人事權(quán)以防止喧賓奪主,不致失去對人才的.控制,像韓信所言:“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就是這個道理。

劉邦能屈能伸,果敢能決。按李宗吾的話說就是“面厚心黑”。

劉邦有急智。在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韓信不但不及時救援,反而趁機要封,“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量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經(jīng)張良、陳平暗示后,“漢王也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p>

在與項羽對決時,劉邦曾被伏弩射中,“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以定軍心。在鴻門宴前夜項伯來通風報信的時候,劉邦緊緊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在關(guān)鍵時候逃過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現(xiàn)了劉邦的急智,按現(xiàn)在的話說叫“危機處理能力”,這也是一項重要能力。

《高祖本紀》讀后感(二)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在我沒看《高祖本紀》之前,我只知道劉邦就是漢高祖。但是在看完《高祖本紀》之后,我對劉邦這位漢代的開國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

劉邦性格油滑,很難看出有什么雄才大略,可他卻做了皇帝,這使我很不理解,但我把《高祖本紀》看完后發(fā)現(xiàn)劉邦雖然性格油滑,但他有識人的能力,知道誰有才華,也可以說劉邦是個伯樂,他找到了張良、韓信、彭越、蕭何、曹參、陳平等這些千里馬,幫助他打天下,終于建立了漢朝。

項羽沒有統(tǒng)一天下是因為他驕傲自大,經(jīng)常不聽取范蠡的建議,不知道良藥苦口利于病的道理,更不知道將有才華的人為己所用,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劉邦也有不少缺點,比如說他假仁假義,因為他建立了漢朝之后就把韓信、彭越等開國功勛全部殺死了。說明他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人。

《高祖本紀》讀后感(三)

夫古之英雄,成曠世功業(yè),彪炳千古者,其道有三焉耳。有親閑遠佞,度人御職之術(shù);有食苦耐窮,臥薪嘗膽之能;有統(tǒng)攬全局,運籌決斷之才。

昔漢高祖馭人之術(shù),雖歷千載,亦為今人所鑒。其用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蕭何鎮(zhèn)守后方,統(tǒng)管府庫;調(diào)韓信統(tǒng)兵百萬,往來征戰(zhàn),終至滅楚興漢,其用人不可謂不高明矣。恰逢項籍忌憚,高祖遷蜀,尚能忍辱負重,秣馬厲兵,終于暗度陳倉,擊楚暮歸,而主中原。高祖之耐窮困之能,惟勾踐,未有他人矣。至于先入函谷,約法三章,還軍霸上,靜觀項氏,其統(tǒng)攬全局,運籌決斷之才亦可見一斑。其用心之深,項籍勇之勇矣,而智難敵也。

今者,濤、東、靜合三人之力治一區(qū)區(qū)酒肆,而未見其成,利不及萬洲烤魚,聲不如半山小廚,勞勞碌碌,不知其所忙于何。

李濤,年且十九,奔忙采購勤之,呼喝指揮瘁之,思慮出入頻之,而學識微之。

劉東,起早入黑,辛勞有甚,遂至威嚴早立,遣人、示令而莫敢違矣。奈何面慈心善,鄰人沾利而容之,客人咄進而讓之,財物多費而略之。

至于吾,對內(nèi),同侍者嬉笑有余,而威嚴難樹;知人長短乃設(shè)職,而怠于推心置腹。對外,同客人言談有笑而不茍讓,服務(wù)有禮而不卑躬。東則直言欠缺柔和。至于管理,推機示謀卻難施展;欲窺其窮,則理論有余,實踐不足也。

綜覽吾輩三人,能縱觀全局者,不能御人;能勤于事務(wù)者,不能目遠;能細較出入者,欠于智謀。悲夫,人力短長,而有事之成與敗矣。

荀子曰:君子非力所及也,善假于他物焉。譬如盲人攜拐,矮者履高。又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君?july是幾月?july代表7月份,英文縮寫為jul,共有31天 ,源自于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各有所長,莫若取長補短,方為上策。

奈何樹分高低,識有長短,況人之相容,未有如魚處同淵之易。彼與彼年相若也,孰為先孰為次;彼與彼之識見相異也,曷為愚曷為智?蓋吾三人學識、經(jīng)歷互為制約,況同職同列,故不若高祖之御良、蕭、信之易也。

悲夫,吾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難知其化解、周旋之道也。

金鎖記讀后感推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