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范文(精選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1

讀著《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李躍兒是一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yǎng)生活、用愛去升華生活的人,所以她的書里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

翻閱時,我不禁萌生了絲絲酸楚和歉意,因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著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無助、恐懼、孤獨、憤怒。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tài)!

那么,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似乎都應(yīng)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望,但必須要清楚"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滿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師的一句話,我們只有"用心賞識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給了我一個啟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一開始是沒有棱角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畫上一個方框后,從此它就成了一個永恒的矩形,這時,除了在方框中發(fā)揮定格的形態(tài)外,再也沒有其他發(fā)揮的余地了。這是教育的失敗!只有當孩子心境未定格時,才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應(yīng)該將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拉成平行線,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才能獲得有益的發(fā)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2

讀了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罚杏|頗多。我知道是教育者在不經(jīng)意間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在我痛下決心要把幸福還給孩子的時候,我又在問自己,我真的能做到嗎?幾年前,我們都了解過周弘老師的《賞識教育》,那時你是否有關(guān)類似的決心,期盼著自己的賞識能催開孩子幸福成功的花蕾,可是現(xiàn)如今誰又是賞識教育的擁躉,誰又能在日復(fù)一日的生活中堅守賞識的信念?再后來,又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教育理念、教育名詞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就在這些理念的“轟炸”下過著反思自己、責備自己的生活。

您不覺得這些教育理念就如同藥房里出售的營養(yǎng)藥劑嗎?它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我們的教育方式是營養(yǎng)不良式的教育,我們要給自己的教育方式加“鈣”加“鋅”。

其實我們的教育里最缺少的微量元素就是“堅持自己的愛”!我們不是沒有愛,可是我們的愛被分崩瓦解了。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我們不能做“墻頭草”,隨風倒;也不能邯鄲學(xué)步,迷失自我。我們要堅持自己的愛。

每個人都有愛孩子,愛學(xué)生的方式。在不斷地學(xué)習(xí)之后,我們汲取了很多新鮮的元素注入了自己的愛。在年輕的時候,我們信奉“嚴師出高徒”;在沒有自己孩子的時候,我們愿意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揣摩學(xué)生的心理,去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教育之路十載左右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說,學(xué)生畢竟是個孩子,我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個時候我們自己的兒女也蹣跚學(xué)步,當他懷著好奇的心情去探索世界的時候,我既急于自己無法給予孩子更多時間的照顧,又期盼于孩子的老師能帶給他幸福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身份,難道我不是一樣生活在別人的期盼當中嗎?可是期盼不能代替實際的愛。我們也不能在期盼中忘記自己的職責,因為我們都必須做好“母親”。

書中有個孩子叫馬月,有人認為李茂璞與她有些類似,我覺得不然。在沒有遇到李圣珍老師之前,馬月遭受了家長、老師和同學(xué)們的侮辱,使得她一次一次走向深淵??墒抢蠲辈皇沁@樣,他雖然沒遇到像李圣珍老師一樣能做到像上帝一樣愛孩子的老師,但他也沒有遇到那毀了所有孩子的惡魔老師。我覺得李茂璞現(xiàn)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孩子的好與不好,與其家長的做法是息息相關(guān)的。李茂璞的奶奶很負責,她在以祖輩的身份盡著母親應(yīng)盡的責任。雖然他的父母找到了很好的理由告訴我們“工作很忙”,但是他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讓孩子過上了“親生后母”式的生活,他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應(yīng)得到的全面的教育和愛撫。因為我從李茂璞的奶奶那里得知李茂璞從幾個月大的時候就經(jīng)常是被送到別人那里寄養(yǎng)著,幾乎就是張家三天,李家四天的狀態(tài)。你試想一下,一個小孩子被寄養(yǎng)在別人家里時,他會得到怎樣的教育,無非就是“別餓著,別出事”就行。可是孩子在出生后的前三年是學(xué)習(xí)能力突飛猛進的三年,我們不能忘記“三歲看大”的古訓(xùn)。其實當今社會又有幾個孩子能如愿以償?shù)厣钤诟改傅木恼樟舷履兀磕贻p(有哪些比較仙氣的英文昵稱?1、baiForget the past(念舊)2、Tsundere(傲嬌)3、Invader(瑾年)4、Summer(初夏)5、Gardenia(梔子)6、Nooneandyou(無人及你)7、Beginning(始于))的父母們又有幾個重視自己的言傳身教呢?又有幾人了解了教育關(guān)鍵期、促進了孩子的發(fā)展呢?其實作為教師的我們就做得很好嗎?不然。

經(jīng)常有人告訴我,要像愛自己孩子那樣愛學(xué)生。可是反過來,我又多么希望能像愛學(xué)生那樣愛自己的孩子。推及其他的家長,我又多么希望他們能像對待工作那樣認真負責地愛著自己的孩子。

到底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時間的匱乏?是時代的腳步?是社會的制度?還是我們想給孩子幸福但又無奈地退出……

翻來覆去地想,孩子的幸福就是父母的愛和別人的理解。作為老師我們無法給學(xué)生父母般的愛,但我們可以尊重孩子,讓他們體驗獲取智慧,獲得尊嚴與理解的喜悅。

嗨,我們?yōu)楹我獮楹⒆邮バ腋3旄瑁覀儜?yīng)當鼓勵孩子自己去追求幸福。告訴孩子,幸福就在不遠處等他。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3

自從走進李躍兒老師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罚陀心欠N想一口氣把它讀完強烈愿望。但每讀完一篇,卻又不得不停下閱讀的步伐,因為有太多的感促和聯(lián)想,讓我去深刻反思和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學(xué)和家庭教育。特別是李老師在“巴學(xué)園”中給孩子們上美術(shù)課的那些章節(jié),更讓我對美術(shù)課中“創(chuàng)造能力不能教,只能培養(yǎng)”有了全新的認識;還有就是在如何看待和說服學(xué)生和家長在教育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學(xué)到了有效的方法。

“創(chuàng)造能力每個人天生俱有,我們做的只不過讓這種能力展露出來罷了?!碑斘覀円庾R李老師提出的這個觀點,就不會在美術(shù)課上一味地讓學(xué)生一步一步地跟著老師的示范去繪畫,也不會一味地去指責學(xué)生“怎么畫得這么難看?”、“你畫的怎么一點也不像呀”?作為美術(shù)教師,需要的是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上可以讓孩子們放飛想象,放飛思維”;在這個平臺上,老師要“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茫的眼睛帶來光明”。

讀到這,我不禁想起我給學(xué)生上的那節(jié)美術(shù)欣賞課:《國內(nèi)外著名建筑》。課中,我把巴黎的凱旋門、悉尼的歌劇院、英國的國會大廈、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一張張優(yōu)美的圖片、一座座雄偉的建筑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把這些尚未有條件走出國門的同學(xué)們帶到了世界各國的著名建筑中,仿佛是環(huán)球了一周世界,讓同學(xué)們大開眼界,增長了不少知識。他們知道了不同的國度有著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歷史條件,影響著當代建筑物的風格,所以才有了帝國風格建筑、希臘復(fù)興建筑、歌特式建筑等不朽之作。之后,我讓同學(xué)們圍繞“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調(diào)動了同學(xué)們的積極思考和參與,他們不斷提出了質(zhì)疑:為什么在埃菲爾鐵塔建成114年后的今天,它早已不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卻仍舊那么吸引人?為什么比薩斜塔不會倒塌?悉尼歌劇院的構(gòu)造特點能使歌唱水平更加出色嗎?……我不敢說,孩子們在這節(jié)課中得到了很大收獲,但我敢肯定,他們不僅知道了:除了我們中國的長城、故宮,在其他國家里也有更多氣勢渾厚、莊嚴雄偉的建筑。更重要的是,通過欣賞,還為他們樹立了將來要為祖國的建筑史增添光輝一頁的信心和決心。我想,這已經(jīng)達到了本節(jié)課的目的所在,這是更為重要的。正如李躍兒老師說的:“教育不止是教,不止是傳授,更多的是用前人的知識技能的結(jié)晶作為刺激,提供給我們的孩子,使每個不同的孩子接受刺激后產(chǎn)生認知的實踐過程,最后由孩子產(chǎn)生自己的結(jié)晶,再將這個結(jié)晶與前人的潔凈進行比較,從而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p>

在“創(chuàng)造是孩子身體里的種子”這一章節(jié)里,讓我更加佩服李老師的是說服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方面不能急于求成的策略與智慧。

當家長們質(zhì)疑李躍兒老師的的教學(xué)質(zhì)量時,李老師讓家長們跟著她畫小女孩,他們都畫得很認真,一點點地擦、一點點地改;之后他們再跟著李老師的口述畫《長襪子皮皮》的時候,家長們畫的“皮皮”和時,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讓我不禁感嘆這確是“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

我自認為是懂孩子的人,也懷有一顆想要喚起孩子們真、善、美的教師心。讀完李老師的書,才覺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幸運的是,我讀了這本書,有了莫多的收獲。

我看到了李老師的愛與智慧。但凡愛教育的教師,是不乏愛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愛自己子女的。我記得做過一道教育類的選擇題,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師都回答他們是愛學(xué)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學(xué)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確實,愛,需要方式。不是父母、老師愛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就像書中提到那個叫楊一帆的女孩爺爺奶奶愛她么?非常愛。一直把她抱在懷里,因為擔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負,不讓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可這讓“孩子作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體里,那顆作為人的靈魂很少被感動過,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边@是錯誤的愛的方式。當孩子因被錯誤的愛而變成“問題孩子”時,就需要老師的智慧。

當楊一帆問老師樹怎么畫時?老師并沒有一板一眼的按著樹枝、樹干、樹葉、樹根去分步描述,而是用孩子的口吻說“你瞧,拿上筆,這樣,嗚、嗚、嗚亂繞,三繞兩繞,不就長出一棵樹來了么?”只有“孩子”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只有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才能讓他把作業(yè)變成樂趣。我尤記得一次送小侄女去學(xué)鋼琴,那的老師說的是,既然先到了,就去玩起來吧,而不是你去練鋼琴、你去彈鋼琴。還有《死亡詩社》里的基汀老師,在給學(xué)生上面展現(xiàn)了八個大字——"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看到介紹中李躍兒的代表著作,我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吸引,也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好奇吧,開始閱讀尋找答案。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熱潮"你幸福嗎?"我也關(guān)注了許多報道,多數(shù)人會笑著給予肯定回答,而什么是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點"。那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讓我再去回想孩童時的幸福,記憶大概就是關(guān)于父母和學(xué)校了。而作為老師的身份,在書中寫道:在書中,作者說到: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

作為一位教育者,應(yīng)該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與孩子平等的相處。對方是農(nóng)民,我就以農(nóng)民的方式與他交往;對方是大師,我就以大師的心態(tài)與他交往;對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師要放下架子,與孩子形成一種朋友式的平等關(guān)系,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老師能夠這樣做的話,孩子就會被愛包裹起來。當他提著書包跟著媽媽往回走的時候,渾身都會充滿著幸福。

對于"愛與尊重"我自認為可以做到,可偶爾在孩子們面前也會突然忘了"平等",這也是反省后深知自己需要"修行"的地方。孩子充滿幸福感的時候,老師們也會被感染到,會有不一樣的幸福感。

剛剛有了小小的自信,當我閱讀到"做一個合格的教師,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能夠寓教于樂也不夠,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觀念以及對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還是不夠。

做一個合格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種手段,一種具體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識化為智慧、把品格滲進心靈才行。否則,只是喊口號。

古人講,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這個道理。"這樣一段話,讓我開始犯愁,怎么都覺得我還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世上事就是這樣:越深奧的看起來越淺顯,越復(fù)雜的看起來越簡單,越困難的看起來越容易。

"也許就像書里寫的,中國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內(nèi)成功,它必定要經(jīng)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傳統(tǒng)的勢力太強大了。

教育不像工業(yè)產(chǎn)品,引進一條生產(chǎn)線就能很快出產(chǎn)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經(jīng)定型了的人,絕不會一蹴而就。而我希望在時間的沉淀下突破層層"傳統(tǒng)"的枷鎖,做一名給孩子們帶來幸福的老師。

書中看到家庭教育很多"失誤"的案例,我并沒有過于驚訝,因為我們生活中就有令人思考的案例。那些"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不能去斷定那些父母是否愛孩子,但是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多么重要!而愛的名義之下,很多父母可能會迷失了"自己",也忘記了愛是讓孩子感受"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確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于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nèi)烁竦囊徊糠郑蔀閷硭麄冃愿裰械囊徊糠?,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fā)展。"

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家長和老師之中,通常,家長是先入為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維,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他們認為作為父母,比孩子更有經(jīng)驗,更有正確思考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雖然父母都是從孩子的階段慢慢成長起來的,卻早已忘記了當時的自己是用何種眼光看待周圍世界的,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會誤解了孩子的本意,錯誤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李躍兒告訴我們:由于不懂孩子,本應(yīng)給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卻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沒有幸福感,人就很難成材,因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會獲得足夠強大的內(nèi)在驅(qū)動。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意味著,做鞋的人一定要讓穿鞋的人感到舒適。舒適的先決條件就是鞋子適合于腳。

對于教育來說,只要適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教育的本質(zhì)是協(xié)助人類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幫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無論教師還是父母,就像是給孩子造鞋的人。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范文(精選5篇)】相關(guān)文章:

1.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范文

2.《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

3.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

4.《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芳议L讀后感

5.《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精選5篇)

6.《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范文900字

7.《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1400字

8.《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