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療的理論與技術-飛外網

離婚律師: FamilyTherapy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將其單個成員作為干預目標的一種治療技術。在家庭治療者看來,個體的問題反映了家庭的問題,個體的癥狀是功能失調的家庭系統(tǒng)的癥狀,因此,治療的目標是改善整個家庭功能。

家庭治療始于本世紀50年代初。當時,在美國,關于個體心理治療的四個派別開始各自修正自己的觀念,著手調查家庭成員表現(xiàn)在癥狀中所起的作用。這四個主要學派是:(1)加州心理研究所的巴特森學派;(2)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的利茲學派;(3)門寧格診所的鮑恩學派;(4)華盛頓特區(qū)的溫派。所有這四個派別的研究都側重于精神分裂癥。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表現(xiàn)與患者所在家庭有很大關系:精神分裂癥是患者對其家庭的反應,要治愈他們,就必須改變整個家庭。

到了本世紀60年代,家庭治療不再局限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其研究和實踐的范圍擴展到違法者家庭、有癥狀家庭和正常家庭。結果表明,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中觀察到的功能失調的家庭關系,幾乎存在于所有的家庭之中。

家庭治療的目的是使家庭系統(tǒng)能夠更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然而究竟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的,各人的觀點卻相距甚遠。除了本世紀50年代的倡導者們發(fā)展起來的方法外,對家庭系統(tǒng)中各種不同的新干預理論與技術日益激增,其為數(shù)之多,竟使人難以確切地估計。一般說來,較為常見的家庭治療理論與技術有下述幾種。

(屬牛忌諱幾月出生?屬牛忌諱2、4、5、11、12月出生。二月份是仲春時節(jié),這時候出生的牛們膽子十分的大;四月立春,屬牛的人牛出生在這個月份往往一生就會辛勞終生;五月份是芒種節(jié)氣,這些牛通常都是無依無靠的;十一月正值大雪,這時候的??梢哉f非常的命薄;十二月是小寒,這時候的牛們出生于貧寒人家。)

1.結構療法。最初由S.米紐欽提出,它強調家庭系統(tǒng)積極而有組織的整體性。米紐欽指出: 實質上,對家庭的結構研究基于這樣一個觀念,即家庭并非是它的各個成員處于一種個體的生物心理動態(tài)的關系之中。家庭各成員通常是以某種雖沒有明確表現(xiàn),甚至難以辨認的安排方式相連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而這種安排方式就是家庭結構。 家庭系統(tǒng)的結構為個人活動提供了基本的社會背景。個人影響其社會環(huán)境,同時又受該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家庭結構的變化有助于該家庭系統(tǒng)中成員的行為和心理的改變。

家庭系統(tǒng)由家庭成員構成亞系統(tǒng),并通過這些亞系統(tǒng)而發(fā)揮作用。這些亞系統(tǒng)可以包括兩個人,如父子或父母,也可按輩份、性別、興趣或活動組成。每個亞系統(tǒng)與不同的能力水平、不同類型的相互作用方式相聯(lián)系。如果亞系統(tǒng)之間的界限不夠分明或過分僵死,則可導致兩種異常;當這種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時,例如,孩子被允許進入父母亞系統(tǒng),家庭系統(tǒng)就開始陷入困境,缺乏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動力;當界限太死時,各亞系統(tǒng)之間的交流產生困難,家庭就趨于分解。解體的家庭成員缺乏歸屬感與忠誠,在需要幫助時缺乏尋求支持的能力。

結構療法就是要求家庭結構能夠不斷地適應變化著的要求。當困境或分解產生時,必須改變家庭的系統(tǒng)結構。為此,結構療法實施三大步驟來實現(xiàn)這種改變:(1)治療者加入這一家庭,成為不同亞系統(tǒng)中的一員并使自己適應于這個家庭的處事方式、風格、情感和語言;(2)治療者在加入這個家庭后進行觀察,對這個家庭的結構做出評價。這一診斷過程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并隨家庭的重新組織而不斷修正評價;(3)創(chuàng)造一種能夠改變這種結構的環(huán)境。治療者在家庭系統(tǒng)中扮演領導角色,有利于使用種種技術,以完成這一步驟的治療。具體的方法包括重新疏導相互作用、明確分界、指定任務、控制情緒以及提供支持、教育和指導。

2.行為療法。其基礎是從社會學習理論中引申出來的經驗主義方法論和一些特定的原理。行為主義者認為,單個家庭成員的行為是由環(huán)境中的事件塑造的,因此,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是改變環(huán)境的相倚性。這種治療的要點是:通過訓練父母有效地運用相倚管理來矯正兒童的行為。

行為治療者之間在父母培訓的內容上有很大差別。有的強調教授一般的理論和主要的行為矯正技術,有的則著重教授干預特定問題的專門技術。然而,行為治療在選擇行為技術時都考慮到父母的老練程度、可用于培訓的時間、兒童的年齡以及所要改變的行為類型。大多數(shù)行為技術既包括消除不當行為的技術,也包括促進正當行為的技術。這些技術通常相互結合使用。培訓的主要成分有:教父母客觀地定義問題行為,分析其前提事件與隨后結果對這種行為的影響,追蹤和記錄這種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或時間間隔,不斷地評價其干預效果等。

在行為治療者看來,促進合理行為的主要技術是增加相倚的正強化,特別是表揚之類的社會強化;而消除某些行為的技術則是暫時中止正強化,包括消除獲得強化的機會,也即將兒童隔離在這樣的區(qū)域,在那里,不合乎需要的行為出現(xiàn)后不會馬上出現(xiàn)帶來強化的人或物。對于嚴重破壞性的行為,在其他干預方法失敗之后,通常采用暫時中止法。言語譴責或不予注意(忽視)等懲罰措施,若能一貫使用也很奏效。

3.交流療法。該療法出現(xiàn)于本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與加州帕洛阿爾托心理研究所有協(xié)作關系的O.杰克遜、J.黑利和F.薩蒂爾提出基本假設:通過研究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方式,可以很好地理解家庭系統(tǒng)。他們認為,所有行為都代表著某種交流。交流有兩個方向:其一是信息的內容或實際所說的東西;其二是第二層次的信息,它闡發(fā)了第一層次即內容所表達的意思。第二層次的交流又稱作 元交流 。當這種元交流不清楚或與信息的內容相矛盾時,就會出現(xiàn)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接受者便被置于一種沖突的情境,因為他不清楚自己應對哪個層次的信息做出反應。

杰克遜認為,所有的信息交流都是對等的,或者說互補的。在對等的交流中,兩個人的關系是平等的,都可以充當主角;而在互補的交流中,一個人充當主角,另一個人則充當配角。在杰克遜看來,家庭是一個相互作用的交流網絡。這種相互作用的方式是通過自動平衡來維持的。自動平衡指保持家庭功能的內部平衡或現(xiàn)狀的過程,因此,家庭中某個成員的行為變化會導致家庭系統(tǒng)的不平衡,從而影響該系統(tǒng)中其他成員的行為。結果,要么對有病的家庭成員施以干預,要么讓其他家庭成員發(fā)展他們的異常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給家庭系統(tǒng)施加一種壓力,使該系統(tǒng)回到以前的自動平衡狀態(tài)中去。當然,前者是積極的,后者是消極的。

黑利認為,權力與控制是理解家庭系統(tǒng)中交流的關鍵。他的治療目標是,幫助家庭更有效地進行交流,幫助家庭成員認識到他們正在進行一場關系上的權力之爭。改變權力關系的癥狀,是取得對家庭系統(tǒng)控制的另一條途徑。黑利對家庭進行的許多治療性干預,都試圖既將權力從家庭轉移到治療者一方,又將權力從一個家庭成員轉移到另一個家庭成員一方。他用好幾種技術實現(xiàn)家庭關系形式中的這些變化,包括對家庭發(fā)出自相矛盾或有沖突的指令,或者故意叫患者去從事機能障礙性行為。這些技術以治療者的控制作為一種促進家庭中行為變化的手段,因為家庭為維護其自身對情境的控制而在反抗治療者的指令時所作的典型反應將導致問題行為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是通過反抗治療者的控制策略來改變其相互聯(lián)系方式的。

薩蒂爾贊同杰克遜和黑利提出的許多概念,但她強調交流的情感方面,主要關心家庭系統(tǒng)中發(fā)生的感情交流。薩蒂爾幫助家庭成員清晰地表達感情,強調情感信息在內容和交流方面的一致性。治療的目標是幫助家庭找到進行交流的規(guī)則,如在家里能跟誰談話,人們能表達什么樣的情緒,以及在互不理解時,家庭成員該怎樣互相提問等。

4.心理動力學療法。從精神分析角度研究家庭治療的學者把家庭看作一個關系密切的系統(tǒng),其中,家庭成員受其他每一成員心理特征的影響。最早運用精神分析理論來研究家庭系統(tǒng)的是N.阿克曼和M.鮑恩。根據阿克曼的觀點,單個家庭成員內部的無意識沖突會相互影響,從而產生成員之間紊亂的關系方式,導致一個或更多成員的異常行為。阿克曼認為,健康的家庭系統(tǒng)應有適應變化的能力,家庭中的角色關系既靈活又明確。為了改變家庭中的異常行為,必須將內部的心理沖突公開,并把它提到人際關系沖突和相互作用功能失調的高度來認識。阿克曼指出,治療的目的是 幫助家庭適應新經驗,開拓家庭角色關系中互補性的新水平,尋找解決沖突的途徑,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提倡防止焦慮的關鍵形式,并為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提供支持。

鮑恩將家庭看成一個感情關系系統(tǒng),并引進未分化自我團這個概念,用以解釋家庭的感情親密性。鮑恩指出,家庭若能在感情上非常親密地 粘在一起 ,那么家庭的需要與其成員單獨的需要便難以區(qū)分。在緊張的條件下,當每個人的感情需要太含糊,以致很少有個人同一性時,就可能在一個或更多的家庭成員身上出現(xiàn)異常。在這個框架中,治療的目的就是幫助每個成員從家庭的感情系統(tǒng)中更多地分化出來。家庭成員必須學會用有意義的方式與家庭系統(tǒng)發(fā)生聯(lián)系,而不在感情上與家庭融為一體。為了說明家庭對緊張和焦慮的反應,鮑恩提出了感情三角形的概念。當家庭中兩個人的關系變得緊張或尷尬時,家庭中的第三個人很可能在努力擴散或減少這種緊張關系時牽進該情境之中,成為其中的第三者。最可能成為第三者的是家庭系統(tǒng)中最脆弱的人。通常的感情三角關系由母親、父親、孩子三人組成,其中,婚姻關系的壓力使孩子成為雙親之間緊張關系的焦點。如果反復將孩子牽進這種三角關系中,那么不僅使父母難以解決他們的沖突,而且會使孩子容易出現(xiàn)異常行為。鮑恩的治療方法是通過幫助家庭成員直接解決互相間的沖突,借此矯正家庭中的三角關系。使他們不必將其他人牽進他們的關系中去。

5.多維影響的家庭治療。這是一種對處于危機情境中的家庭進行的簡潔而強烈的治療方式。該治療假定,危機中的家庭成員對改變他們的機能障礙性相互關系模式最不設防。在這種家庭治療方法中,一個多學科治療小組通常要對一個家庭治療好幾天。第一天,治療小組要同整個家庭進行第一次診斷性會談,然后與每個家庭成員單獨會談。這一天結束時,每個人重新聚集起來討論由診斷性會談得到的信息。第二次再進行類似的會談,主要目的是診斷家庭中機能障礙性的交流方式。家庭與治療小組之間最后的會面在第二天稍晚時進行。治療者討論他們的觀察結果并對家庭做出具體的忠告,以提高他們解決將來可能產生的問題的能力。治療小組還安排幾個月后與這個家庭的再次會面,以評定這個家庭是否成功地實施了這些勸告。

6.多家庭治療。這是一種團體治療方式,一般是4--6個家庭每周相聚一次。由一個合作治療小組在這些家庭討論其問題給予指導,并促使該問題的解決。這種家庭治療的倡導者們認為,家庭團體中的每個家庭可通過觀察其他家庭解決他們自身問題的類似嘗試,以團體的經驗使他們學會解決沖突的新方法。此外,來自團體中其他家庭的這種觀摩作用,會使治療經歷變得十分自然,從而使家庭更多地參與治療過程。

7.社會網絡家庭治療。有些家庭治療者認為,功能失調的家庭關系可能源自在適應劇烈的社會變化中所產生的那些問題,包括失去社會方面的支持。社會網絡家庭治療主要是建立廣泛支持性的社會網絡,使家庭能更好地處理危機。它要求家庭成員、朋友、鄰居以及學校、工作單位和其他社會機構中的重要人物聚集在一起,共同幫助家庭學會更有效地解決自身的問題。治療小組通過加強社會聯(lián)系,并通過這個大的社會單位內的新的交流渠道,來動員這個社會網絡中的支持和輔助力量。在幾個月的過程中要多次聚會,會上由家庭向來自這個社會網絡的團體介紹其問題,講座這些問題的可能的解決辦法。治療小組輔助這個團體成員實施解決家庭問題的特定方法,并幫助社會網絡制定一個繼續(xù)介入該家庭的計劃,以確保對這個家庭的現(xiàn)行支持網絡。